<sup id="oieau"></sup>
<samp id="oieau"></samp>
<samp id="oieau"></samp>
<samp id="oieau"></samp>
<object id="oieau"></object>
?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閱讀答案,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www.natalia-photo.com    發布時間:2018-10-22 15:48
放言五首·其一
【唐】白居易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但愛臧生能詐圣,可知寧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注釋】①這是唐憲宗元和十年詩人被貶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憑借其防地來要挾魯君,但時人謂之圣。③寧子:寧武子,國家有道則進用其智能、無道則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柴,語意為大火。照乘,指明珠。
1.以下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頭兩句以反問的句式概括指出:作偽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頷聯兩句都是用典,詩人認為臧生與寧子性質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偽。
C.頸聯兩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螢蟲露水,只能以閃光、晶瑩的外觀炫人。
D.這首詩就社會人生真偽的辨別議論說理,全詩將抽象的道理說得生動形象。
2.尾聯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6分)

參考答案
1.B(“性質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偽”分析錯誤,頷聯兩句意為世人只愛臧生的假圣人,卻不曉得世間還有寧子那樣的高賢,從詩人“但愛”“可知”兩詞看出詩人認為兩者雖然都是在表面上的作偽,但性質不同)
2.尾聯說明了要辨別真偽,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兩者放在一起對比的道理。(2分)尾聯詩人用“不取”“可憐”感嘆當朝者昏暗到連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識,辨別真偽失掉了依據,宣泄了對當時朝政的不滿和對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4分)

賞析
這是憲宗元和十年(815)詩人被貶赴江州途中所作。當年六月,詩人因上疏急請追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遭當權者忌恨,被貶為江州司馬。詩題“放言”,就是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組詩就社會人生的真偽、禍福、貴賤、貧富、生死諸問題縱抒己見,宣泄了對當時朝政的不滿和對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詩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偽──略同于近世所謂識別兩面派的問題。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偽的事。首聯單刀直入地發問:早晨還裝得儼乎其然,到晚上卻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來,什么樣的怪事沒出現過?可有誰預先識破呢?開頭兩句以反問的句式概括指出:作偽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愛臧生能詐圣,可知寧子解佯愚。”頷聯兩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時的臧武仲,當時人稱他為圣人,孔子卻一針見血地斥之為憑實力要挾君主的奸詐之徒。寧子,即寧武子,孔子十分稱道他在亂世中大智若愚的韜晦本領。臧生奸而詐圣,寧子智而佯愚,性質不同,作為則一。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愛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哪曉得世間還有寧武子那樣的高賢?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頸聯兩句都是比喻。草叢間的螢蟲,雖有光亮,可它終究不是火;荷葉上的露水,雖呈球狀,難道那就是珍珠嗎?然而它們偏能以閃光、晶瑩的外觀炫人,人們又往往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尾聯緊承頸聯螢火露珠之喻,明示辨偽之法。燔柴,語出《禮記·祭法》:“燔柴于泰壇。”這里用作名詞,意為大火。照乘,明珠。兩句是說:倘不取燔柴大火照乘明珠來作比較,又何從判定草螢非火,荷露非珠呢?諺云:“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詩人提出對比是辨偽的重要方法。當然,如果昏暗到連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識,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據。所以,最后詩人乃有“不取”、“可憐”的感嘆。
  這首詩,通篇議論說理,卻不使人感到乏味。詩人借助形象,運用比喻,闡明哲理,把抽象的議論,表現為具體的藝術形象了。


文章標簽: 人生    




相關閱讀

白居易《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
《代迎春花招劉郎中》“幸與松筠相近栽,不隨桃李
白居易《惜花》“可憐夭艷正當時,剛被狂風一夜吹
白居易《京兆府新栽蓮》“托根非其所,不如遭棄捐
白居易《酬元九對新栽竹有懷見寄》“憐君別我后,
“風凄暝色愁楊柳,月吊宵聲哭杜鵑?!钡囊馑技叭?/a>

有幫助
(0)
------分隔線----------------------------
?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老司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之 免费国产va在线观看视频
<sup id="oieau"></sup>
<samp id="oieau"></samp>
<samp id="oieau"></samp>
<samp id="oieau"></samp>
<object id="oieau"></o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