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詞給北宋帶來了新的氣象,但沒有馬上匯成俗詞的洪波,蘇軾是其之后又一強有力的創新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這個別號是他在黃州開荒耕種時自己取的。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因寫詩而獲罪,后雖保住性命,但卻被貶到黃州 (現在湖北省黃岡縣),做了一個沒有實職的官。初到黃州,他全賴積蓄維持一家生計,生活非常艱苦。后來得到好朋友馬正卿的幫忙,得到一塊幾十畝的荒地,于是他便帶領家人開墾。他們種麥、種菜、種茶、種果樹,以所得收入幫補家用。由于這塊地位于黃州城東面的一個山坡上,而躬耕的生活有點像居士隱居田園,于是蘇軾便給自己起了“東坡居士”的別號,自此,人們便稱他做蘇東坡了。 蘇軾為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稱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漢末三國時期的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合稱“三曹”,三國后期的阮籍與其侄阮咸并稱“大小阮”,西晉的陸機與其弟陸云并稱“二陸”,潘岳與其侄潘尼并稱“兩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稱“三袁”,等等。就整體水平和社會影響而言,三蘇父子無疑是最高的。在名垂青史的“唐宋八大家”(均為散文作家)中,他們一家就占了三位,實在是令人驚嘆的奇跡。其中,蘇軾的成就尤其驚人:在散文方面,他與北宋古文運動領導歐陽修并稱“歐蘇”;在詩歌方面,他與江西詩派的開創者黃庭堅并稱“蘇黃”;在詞作方面,他開創了豪放派,與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并稱“蘇辛”。像蘇軾這樣在詩、詞、文三方面都達到一流水平,作出巨大貢獻的全能作家,在文學史上大概難以找到第二人。再加上他精于書法,被尊為“宋四家”之首(另三家為黃庭堅、米芾、蔡襄),又擅長繪畫,后人稱其詩、詞、文、書法、繪畫“五絕”,真是千古一人啊! 就是這樣一位天才作家,其人生經歷卻充滿坎坷,飽嘗艱辛。 早在青少年時代,聰穎好學的蘇軾便“奮厲有當世志”,具有報國安民的雄心。蘇軾年少時,聰穎慧敏,讀了很多書。他在門上寫了一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有一天,一位老公公來訪,說:“蘇才子學問廣博,見識豐富,特來請教。”他遞了一本書給蘇軾,蘇軾翻開第一頁,竟然有兩個字不認識,他吃了一驚。越往下看,發覺越多不懂的字,他羞愧得臉上發熱,額頭冒汗。老公公離去后,蘇軾把對聯改過來,變成“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從此,蘇軾謙遜求學,成為鼎鼎大名的文學家。嘉佑二年(1057),年僅二十一歲的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以其卓犖不群的才華而名震京師,深受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然而,就在此時,其母程氏病故,蘇軾立即與父親、弟弟回鄉奔喪,并在家守喪兩年。此后十年,蘇軾又先后遭受喪妻、喪父之痛,僅僅當過三年多的鳳翔府簽判。熙寧二年(1069),宋神宗以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變法。盡管蘇軾主張革新政治,卻力主漸進,堅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因而引起新黨的不滿。蘇軾歷任地方官,看到新法推行中的若干弊病,常常作詩譏諷,更激化了與新黨的矛盾。元豐二年(1079),新黨中的投機政客以“謗訕新政”的罪名將他逮捕,企圖將他置于死地,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經過多方營救(包括已經退隱的王安石的上書營救),蘇軾被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這是他在政治上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擊。神宗死后,哲宗嗣位,高太后控制朝政,以反對變法的司馬光為相,蘇軾也被起用,先后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官至禮部尚書。舊黨盡廢新法,蘇軾則有所保留,主張兼用所長,這又引起舊黨的不滿,他只好一再要求出任地方官。高太后去世后,哲宗親政,早已變質的新黨重新得勢,蘇軾連連遭到打擊,先后被貶到惠州(今廣東惠陽)、儋州(今海南儋縣),成為被放逐到天涯的孤臣。直到元符三年(1100),他才受命由儋州渡海北返,次年便離開了人世,享年六十五歲??傊?,蘇軾的后半生一直處于新黨與舊黨斗爭的夾縫之中,幾起幾落,飽經憂患。雖然他任地方官時有所作為,但卻遠遠沒能實現其富國強兵的抱負。晚年的他,更是境況凄涼,令人悲嘆。 然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蘇軾決非那種悲悲切切、顧影自憐的落魄者,而是一個豪邁灑脫、個性鮮明、開一代風氣的大作家。比方說他的一首《定風波》(作品選第19頁)就很好地表現了蘇軾的人生態度。 確實,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蘇軾盡管有失望,有牢騷,有悲憤,卻始終在追求人生的價值和個性的張揚。這首先取決于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憂國憂民的精神,樂觀開朗的胸襟,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而這一切,都傾注于他終身不怠的文學創作之中。 蘇軾在北宋詞壇上的創新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蘇軾詞在題材上的創新。清代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說過:“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 二是在表現方式上的創新。南宋劉辰翁在《辛棄疾詞序》中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蘇軾不僅在詞中言志,而且以詩歌的手法來寫詞、以散文的手法來寫詞,他詞的比興、鋪陳都隨意而出,可以有詩的精煉與意境,也可以有散文的疏當與從容。這樣,對于一些傳統的題材,蘇軾也能沖口而出,真摯自然。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作品選第16頁) 三是蘇軾詞在風格上的創新。南宋俞文豹《吹劍錄》(取《莊子•則陽》因為吹劍只能發出小聲,用此以表示自謙。)記載:蘇軾在做翰林學士時,曾經詢問一個善歌的幕僚:“我詞何如柳七?”那位幕僚回答:“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梢?,蘇軾的詞與柳永不同,建立了一種灑脫曠達的新詞風,是為豪放詞風。 相對來說,蘇東坡更為人樂道的是他的豪放詞,代表性的有以下三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念奴嬌》(大江東去) 水 調 歌 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1]。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2],惟恐瓊樓玉宇[3],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4]? 轉朱閣,低綺戶[5],照無眠[6]。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7]?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8]。 注釋: [1]丙辰,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子由,蘇轍字。當時蘇轍在濟南,兄弟已經七年沒有見面。 [2]此處用了《列子》的典故。列子自云從老商氏學道,終于可以忘物忘我。 [3]這里指月宮。天上及下文高處,都是以月宮暗指朝廷。 [4]伴著月光起舞,其情景哪像是在人間,而像是在天上。 [5]月光西移,轉過朱閣;月光漸低,照著綺戶。綺戶,刻有花紋的門窗。 [6]照無眠,月光照著那不能入睡之人。 [7]月亮不應該有什么遺憾,但為什么總是在人們分別的時候圓呢? [8]嬋娟,本意為美好的樣子。這里指明月。 大意: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人們都在高高興興地口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只有蘇軾卻在為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于是,他借著酒興舉著酒杯遙問那蒼天,不知天上的月宮啊,今年是何年?我多想乘著清風回去,卻又害怕月宮太高,而我禁受不了它的寒冷。于是乎在月光下婆娑起舞,還是人間好??!月亮漸漸西沉,它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蘇軾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他眼睜睜地望著那圓圓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來“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想到這兒,他的心里似乎寬慰了許多,便低聲吟誦起來:人啊活著就有悲、有喜、有離、有合,就象天上的明月,有陰、有晴、有圓、有缺,這種事情啊,從古到今都是難以兩全的。只希望我們的情誼天長地久,雖你我相隔千里,至少我們還可以共賞那輪明月。 賞析:圓圓的中秋月, 皎潔晶瑩,光華似露, 一向是詩人筆下的精彩境界。月光之潔,使人聯想到塵世之濁,因此才有離濁赴清的出世之想;可蘇軾并不愿離開塵世,因為晶瑩剔透的天上仙境未必就如人世自由、快活,生活在混濁的人間,不也有放縱自己的快樂嗎?這也是一種“難全”的客觀存在,那 就順應它,駕馭它,在它的懷抱中尋找安樂!這是一層。“月到中秋分外明“,也分外圓。圓了就使人想到圓滿,想到團圓。但人間處處是團圓,那又有什么意味?所以也要像月亮那樣,必須有陰晴圓缺。局限 于親人間分離的痛苦,就像對缺了邊的月亮抱怨終日一樣,也是不明智的,因此,蘇軾要自己,要他的弟弟,也要所有讀他的詩的人,不必硬性追求實際生活的完美無缺,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自然的規律,順應 著自然的紋理尋找自我的愜意,那么美好的東西就會長期屬于超脫的靈魂!這首詞從問月開始,到自慰 結束;從缺憾開始,到圓滿結束;從疑惑開始,到清醒結束,用深邃無底而又美妙無空的自然境界體會人 生,得到了讓人大徹大悟的結果。這就是其高超的藝術魅力。 念奴嬌 赤壁懷古[1]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2]。故壘[3]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4],驚濤拍岸[5],卷起千堆雪[6]。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7]當年,小喬[8]初嫁了,雄姿英發[9]。羽扇綸巾[10],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11]。故國神游[12],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13]。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14]。 注釋: [1]赤壁,地名,在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三國時周瑜在此擊敗曹操大軍。 [2]風流人物,杰出的人物。 [3]故壘,舊時的營壘。 [4]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 [5]拍岸,打擊岸邊。 [6]雪,比喻浪花。 [7]公謹,周瑜字公謹。 [8]小喬,周瑜妻。據載,周瑜跟隨孫策攻皖,得喬公兩女,都是美女,大喬嫁給了孫策,小喬嫁給了周瑜。有詩這樣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9]英發,指言論見解卓越不凡。 [10]魏晉時人的裝束。羽扇,也用來指揮軍事。綸巾,青絲帶做的頭巾。 [11]周瑜在談笑之間從容不迫地殲滅了強大的敵軍。檣櫓,指曹軍的船艦,在赤壁之戰中被周瑜的部將黃蓋用火攻之計燒毀。 [12]故國神游,神游故國。 [13]嘲諷自己憂愁多感,頭發都花白了。 [14]酹,把酒倒在地上祭奠。這句是說舉酒酬月,用以自慰。 大意:長江向東流去,波浪滾滾,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隨著長江水逝去。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時候周瑜作戰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擊著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麗的圖畫,那個時代匯集了多少英雄豪杰。遙想當年的周瑜,小喬剛嫁給他,他正年經有為,威武的儀表,英姿奮發。他手握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就把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此時此刻,我懷想三國舊事,憑吊古人,應該笑我自己多情善感,頭發早早地都變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場夢一樣,我還是倒一杯酒來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賞析:本篇是蘇詞中具有豪雄氣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詞壇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當時,由于蘇軾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貶謫到黃州,這首詞是他游賞黃岡城外的赤壁磯時寫下的。 此詞開篇從滾滾東流的長江著筆,隨即用“浪淘盡”把大江與千古人物聯系起來,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涌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非凡氣概,體味到作者兀立長江岸邊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極大。“風流人物”,指出色的英雄人物。接著“故壘”兩句,點出這里傳說中的古代赤壁戰場 “周郎”,即周瑜。以下“亂石”三句,集中寫赤壁景物: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搏擊著江岸,滾滾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這種從不同的角度而又訴諸于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擴,精神為之振奮! 上片重在寫景,將時間與空間的距離縮短集中到三國時代的豪杰人物身上。但蘇軾在如此眾多的英雄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強敵的周瑜,所以下片“遙想公瑾當年”六句就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一位卓異不凡的青年將軍周瑜,談笑自若地指揮水軍,抗御橫江而來不可一世的強敵,使對方的萬艘艫,頓時化為灰燼,這是何等的氣勢!蘇軾為什么如此艷羨周瑜?這是因為他覺察到北宋國力的軟弱和遼夏軍事政權的嚴重威脅,他時刻關心邊庭戰事,有著邊疆危機的確良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國那樣稱雄一時的豪杰人物,來扭轉這很不景氣的現狀呵!這正是作者所以要緬懷赤壁之戰的原因,然而,眼前的政治現實和詞人被貶黃州的坎坷處境,卻同他振興王朝的祈望和有志報國的壯懷大相抵觸,所以,當詞人一旦從“神游故國”跌入現實,就不免自笑多情善感,慨嘆光陰虛度,而無可奈何地歸結為以酒澆愁了。雖然詞的結尾調子失之低沉,但這也是歷史與現狀,理想與實際經過尖銳的沖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種反映,就藝術表現的角度而言,這種故作超曠的寫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有時更能引起讀者的思考。 這首詞從總的方面來看,氣象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別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一個英氣勃發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為用詞體表達重大的社會題材,開拓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蘇詞的獨特面貌,產生了重大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