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②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滁于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輝、姚鳳于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修嘗考其山川,按③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輝、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也,蓋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杰并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④數?及⑤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憑恃險阻,鏟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 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⑥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⑦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⑧其山川,道⑨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⑩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注釋 1.明年:第二年。 2.顧:向四周看。 3.按:查核。 4.勝:盡。 5.及:等到某時候。 6.涵煦:滋潤化育。 7.幸:慶幸。 8.因為:于是就。本:根據。 9.道:稱道。 10.夫:句首語氣詞。宣:宣揚。 11.畎(quǎn)畝:田地。 12.書:寫下。 13.名:命名。 14.滃(wěng)然:水勢盛大的樣子。 15.俯仰:這里為環顧的意思。 16.辟地:開辟出一塊土地。 17.掇幽芳:采摘幽香的花朵。這里意為欣賞清秀而芬芳的風景。 18.蔭喬木:在大樹下乘涼。 19.刻露:清晰地顯露。 20.歲物:收成。 21.事簡:公務簡單。 22.掇(duō):拾取,采取, 23.得:發現水源。 24.州:州城 25.太祖皇帝:趙匡胤(yin) 26.李景:南唐中主(李璟——李煜之父)。 27.鏟削消磨:被鏟平或自己消亡。 28.遺老:經歷過那些事的人。 29.上:指皇帝,天子。 30.本:根據。 31.滁:滁州(在今安徽?。?。 32.豐山:在滁州西南。 33.聳然“高聳的樣子。 34.窈(yǎo)然:幽暗深遠的樣子。 35.特:獨。 相關試題及答案 8.下列各組名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俯仰左右,顧而樂之 與人樂樂 B.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 蓋亦反其本矣 C.嘗以周師破李璟兵十五萬于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D.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 其日牛馬嘶 9.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現豐樂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風俗美”的一組是 A.其上豐山,聳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無在者 B.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 而喜與予游也 C.向之憑恃險阻,刬削消磨 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 D.風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間,雖有商賈往還,但四方賓客并不來此偏僻的豐樂亭。盡管此處環境優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聽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納清涼。 B.文章描寫山泉景色之美,敘述建亭游賞之樂,文筆簡潔生動。如用“聳然”“竊然”“滃然”就點出了山水的獨特情貌;用“掇”“蔭”就表現出了游賞之樂。 C.滁州在五代時兵禍不斷,至宋統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贊頌朝廷使人民休養生息的功德,歌頌太平氣象,從而寄托了安定來之不易、應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復指出“故老皆無在者”“遺老盡矣”,透露出對人們居安而不思危的隱憂,要人們記住“幸生無事之時”,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的職責。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⑵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 ⑶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參考答案: 8.D(D都是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A動詞,意動用法,可譯為“以•…”為樂”;形容詞,可譯為“快樂”。B動詞,據語境及下句的“道”推斷,可譯為“敘寫”“描繪”,但如譯為“根據”,亦可通;名詞,可譯為“根本”,此處指王道。C.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率領”“帶領”;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方法,可譯為“憑借”“依據”。) 9.D(B、C項的前句不屬于“山川美”,A項的后句不屬于’‘風俗美”,可據此排除 10.A(文中是說滁州因處江淮之間,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賓客皆不至。) 11.(10分) (1)于是疏通泉水,鑿開巖石,開辟出一塊地方來建造亭子,從而和滁州人一道來這里游樂。 (3分,每句1分。第一句應譯出“疏”,第二句應譯出“以為”,第三句譯文應體現“往游其間”句式特點) (2)百姓在一生中接觸不到外邊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種地,穿衣吃飯,快樂地過日子,一直到死。(3分,每句1分。第一句應譯出“外事”,第二句應譯出“畎畝衣食”,第三句應譯出“樂生送死”) (3)使百姓知道能夠安享這豐收年景的歡樂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無事的時代啊。(4分,譯出判斷句式1分,譯出“所以”、“安”、“幸”各1分) 二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俯仰左右,顧而樂之 顧:回頭 B.升高以望清流之關 升:登上 C.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 按:察看 D.遂書以名其亭焉 書:寫 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B.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C.因為本其山川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這篇散文,融記敘、議論、抒情和描寫于一體,以“樂”開篇,以“樂”終結,“樂”貫串始終,景怡人,情動人,理啟人。 B.文中除記述建豐樂亭的經過及與滁人共游之樂外,還描繪了滁州從戰亂到和平的變遷,從而寄托了安定來之不易,應予珍惜之意。 C.在這篇散文中,作者援引史實,通過寫景、議論、記敘,達到突出頌揚趙宋王朝統一天下的功德的寫作目的。 D.作者歐陽修時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他體察民情,關心百姓疾苦,將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與百姓相處和諧,關系融洽,于是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1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每句3分,共9分)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 。 (2)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 (3)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 參考答案: 13.(3分)A (顧,看) 14.(3分)B(A、“之于”的合音;“之乎”的合音。B、都表原因C、于是;依靠D、于是;竟然) 15.(3分)C (重點落在“豐樂”二字上,歌頌宋初的休養生息政策) 16.(9分)(1)(3分)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覺得甘甜。 (始:才、甘:意動,覺得甘甜,每字1分,句意通暢1分) (2)(3分)我來到這里,喜歡它地方僻靜而公事簡少,又愛它的民風安恬閑適。 (樂:喜歡、俗:民風,每字1分,句意通暢1分) (3)(3分)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一起抬頭望山,低首聽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樹的濃蔭下休息。(乃:于是、掇:采摘,每字1分,句意通暢1分) 譯文 我擔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覺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詢問泉水的發源地,就在距離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處。它的上面是豐山,高聳地矗立著;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潛藏著;中間有一股清泉,水勢洶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愛這里的風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鑿開石頭,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這美景中往來游樂。 滁州在五代混戰的時候,是個互相爭奪的地區。過去,太祖皇帝曾經率領后周兵在清流山下擊潰李景的十五萬軍隊,在滁州東門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將皇甫暉、姚鳳,就這樣平定了滁州。我曾經考察過滁州地區的山水,查核過滁州地區的圖籍,登上高山來眺望清流關,想尋找皇甫暉、姚鳳被捉的地方??墒?,當時的人都已經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時間長久了。自從唐朝敗壞了它的政局,全國四分五裂,英雄豪杰們全都起來爭奪天下,到處都是敵對的政權,哪能數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現,全國就統一了。以前的憑靠險要的割據都被削平消滅。在一百年之間,靜靜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問問那時的情形,可是留下來的老年人已經不在人世了。 如今,滁州處在長江、淮河之間,是乘船坐車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著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飯,歡樂地過日子,一直到死。有誰曉得這是皇帝的功德,讓百姓休養生息,滋潤化育到一百年的長久呢! 我來到這里,喜歡這地方僻靜,而政事簡單,又愛它的風俗安恬閑適。在山谷間找到這樣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來游玩,抬頭望山,低首聽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鮮花,夏天在茂密的喬木乘涼,刮風落霜結冰飛雪之時,更鮮明地顯露出它的清肅秀美,四時的風光,無一不令人喜愛。(那時)又慶幸遇到民眾為那年谷物的豐收成熟而高興,樂意與我同游。于是為此根據這里的山脈河流,敘述這里風俗的美好,讓民眾知道能夠安享豐年的歡樂,是因為有幸生于這太平無事的時代。 宣揚皇上的恩德,和民眾共享歡樂,這是刺史職責范圍內的事。于是就寫下(這篇文章)來為這座亭子命名。 賞析: 寫于慶歷六年(1046)。所謂“慶歷新政”,僅經過一年多時間,就在慶歷五年春宣告失敗,執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繼被斥逐。歐陽修因上書為他們辯護,也被捏造罪名,貶于滁州。滁州五代時為爭戰之地,備受破壞,經過宋初近百年的休養生息,已初步恢復元氣。州西南瑯琊山為游覽勝地,歐陽修政事之暇,頗喜尋幽訪勝,辟地筑亭。此文除記述建豐樂亭的經過及與滁人共游之樂外,還描繪了滁州從戰亂到和平的變遷,從而寄托了安定來之不易,應予珍惜的命意。 無論是記述還是描繪,全文都是圍繞“樂”而寫:建亭取名為神經是思樂;與滁人共游為“樂”,是享樂。樂在亭中,樂在山川,樂在和平安定的歲月。 歐陽修的散文,語言簡潔,含義深遠。全篇不足500字,卻多角度、深層面地寫出了“豐樂亭”的“樂”意。 處地之“樂”——自然與創造。 歐陽修能夠在滁州飲到甘甜的泉水,賞到優美的景致,都是大自然所賜,當然樂;看景致,僅在距滁州百步的地方,上有“聳然而特立”的“豐山”,下有“窈然而深藏”的“幽谷”,中有“滃然而仰出”的“清泉”,能不樂?樂是樂,但作者不想只得一時之樂,也不愿獨享其樂,于是在自然賜“樂”的基礎上,又用人力去創造“樂”,去豐富“樂”——“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真可謂是由“樂”而造亭,由亭而生“樂”,“樂”何其多,人“豐樂”,亭也就叫“豐樂亭”了 處時之“樂” ——機遇與幸運。 只有“樂”之地不能成就其“樂”,還必須處在“樂”之時。而作者和滁州百姓,正巧碰見了這“樂”時,這“樂”的機遇,能不感覺幸運嗎?作者寫處時之“樂”,是從四個方面來寫的。一是“樂”之久。滁州在五代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沒有什么安定可言,而宋太祖趙匡胤“嘗以周師”平定此地。到了作者所處的時代,再想去尋戰爭的遺跡,也已經不可得,因為“故老皆無在也”,“天下之平久矣”,百姓“休養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二是“樂”之源。遠源是“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杰并起而爭”,近源則是“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說白了,這“樂”之源其實就是大宋皇帝,是他使得“向之憑恃險阻,鏟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三是“樂”之況。既然處于“樂”之地,“樂”之時,那百姓到底是怎么個“樂”法呢?看吧,“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用現代一點的詞語表達,就是“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生老病死,順其自然,一派田園風光”,于是作者“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多么愜意呀!這是想當年陶淵明連做夢都想過的生活,現在讓宋朝的歐陽修和滁州百姓過上了,這種“樂”,局外人怎么能體會得到呢?四是“樂”之思。人常說:飲水思源。既然嘗到了“樂”的甜頭,那就一邊“樂”,一邊思——讓百姓“知上之功德”,“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而作者更沒有忘記“宣上恩德”是自己的職責。在“樂”的過程中,讓百姓思德報恩,懂得這“樂”來之不易,應當加倍珍惜,以擁護趙宋王朝。這也是本文的深層內涵。 處人之“樂”——井然與融洽。 作者歐陽修時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如果他只知道自己享“樂”,自己陶醉于山水之間,沉迷于美景之中,那就不是真正的“樂”。真正的“樂”在老百姓那里,在于民風民俗民愿民心,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與民同樂”。歐陽修深知這一點,因此,他體察民情,關心百姓疾苦,將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與百姓相處和諧,關系融洽,于是他才得情致,“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百姓喜歡與自己游,那怎么能不“樂”個痛快,“樂”個天翻地覆呢? 這篇散文,融記敘、議論、抒情和描寫于一體,以“樂”開篇,以“樂”終結,“樂”貫串始終,景怡人,情動人,理啟人。他的《醉翁亭記》讓人跟著“醉”,他的《豐樂亭記》讓人跟著“樂”,真不愧為傳世的姊妹篇呀。當然,還必須認識到,這兩篇散文都間接地、含蓄地抒發了作者“樂”與“醉”之中的憤郁和不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