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oieau"></sup>
<samp id="oieau"></samp>
<samp id="oieau"></samp>
<samp id="oieau"></samp>
<object id="oieau"></object>
?

當前位置: 首頁 > 古詩名文 > 高中古詩文 >

《管子·治國》閱讀答案及翻譯-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余者也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www.natalia-photo.com    發布時間:2023-08-16 17:53
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時,而澤不必足,則民倍貸以取庸矣。秋余以五,春糶以束,是又倍貸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關市之租,府庫之征,粟十一,廝輿之事,此四時亦當一倍貸矣。夫以一民養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無積也。
常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種而五獲。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鬻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故先王使農、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交能易作則田墾,奸巧不生。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奸巧不生則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國。舜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去者必害,從者必利也。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雖變俗易習、驅眾移民,至于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粟之功也。上不利農則粟少,粟少則人貧,人貧則輕家,輕家則易去,易去則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則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則戰不必勝、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戰不必勝,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農、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涂,治國之道也。
(選自《管子·治國》,有刪改)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
B. 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
C. 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
D. 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蚤生而晚殺”與“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中的“蚤”用法相同。
B. 五谷,五種谷物,具體指哪五種,說法不一。也常用“五谷”泛指所有糧食作物。
C. “此王之道也”與“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兩句中的“道”的含義不同。
D. “此務粟之功也”與“內立法度,務耕織”(《過秦論》)兩句中的“務”的含義不同。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官府向農民征稅完全不顧農業生產收入的實際特點,既急迫又不根據時節,這就導致農民不得不借加倍的高利貸來交稅。
B. 常山東麓,黃河、汝水之間是糧食生長的好地方,此地農作物生長期早而凋落時間晚,四季都可種植而五谷都可豐收。
C. 先代圣王讓農、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這樣農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農民就會開墾田野,奸巧之事就不會發生。
D. 生產糧食是成就王業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務,是招引民眾的途徑,是治國的道路。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夫以一民養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無積也。
(2)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鬻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
14. 根據選文,概括舜三次率民遷徙都取得了什么成就。

【答案】
10. A 11. D 12. C
13. (1)以一個農民養四個債主,所以即使對外逃者處刑,國君也不能制止農民外流,是糧少而農民沒有積蓄的緣故。
(2)如今糧倉空虛而百姓沒有積存,農民賣兒賣女,是因為君主沒有辦法來均衡人們的收入。
14. 舜第一次率民遷徙發展農耕而建成邑;第二次遷徙建成大都;第三次遷徙建成國家。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不生產糧食的國家要滅亡,糧食生產吃光用盡的國家僅能稱霸,糧食生產而又能食用不盡的國家才可以成就王業。糧食,是民生之本;糧食,是財用之本;糧食,是疆土之本。
“不生粟之國”是偏正結構,“之”是助詞“的”,定語和中心語不能斷開,排除B;
“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結構一致,內容相對,“霸”是“粟生而死者”的謂語,不能斷開,排除D;
“粟也者”“民之所歸也”判斷句,應在“者”后斷開,排除C。
故選A。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
A.正確,都是通“早”。句意:作物生長期早而凋落期遲。/明天不能不早早的來向項王道歉。
B.正確。
C.正確。分別是“道路”和“風尚”。句意:這正是成就王業的道路。/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
D.錯誤,兩句中的,“務”都是“致力于”的意思。句意:這都是致力于糧食生產的功效。/對內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田紡織。
故選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這樣農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分析不當。根據,“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等信息可知,交能易作是為了互相獲益,這樣一年的收入誰也無法超越,因此收入均衡。
故選C。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刑”,處刑;“積”,積蓄;“……者……也”,判斷句。
(2)“虛”,空虛;“鬻”,賣;“術”,辦法;“均”,均衡。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由原文“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國”可知,舜第一次率民遷徙發展農耕而建成邑;第二次遷徙建成大都;第三次遷徙建成國家。

參考譯文:
凡是從事農業的人,按月算往往收入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上面征稅卻急迫,又不根據時節,農民只好借加倍的高利貸來滿足國家稅收。耕田鋤草都有季節性,而雨水不一定夠用,農民又只好借加倍的高利貸來雇人澆地。秋天(從農民手中)買糧的糧價是“五”,春天賣糧 (給農民)的糧價是“十”,這又是一項加倍的高利貸。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進來,成倍索取農民的地方就達到四項,關市的租稅、府庫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糧、負擔的勞役,一年四季加起來,也等于一項加倍的高利貸了。以一個農民養四個債主,所以即使對外逃者處刑,國君也不能制止農民外流,是糧少而農民沒有積蓄的緣故。
常山東麓,黃河、汝水之間,作物生長期早而凋落期遲,是糧食生長成熟的好地方,四季都可以種植而五谷都可豐收。中等年成畝產兩石糧食,一個勞力可生產糧食兩百石。如今糧倉空虛而百姓沒有積存,農民賣兒賣女,是因為君主沒有辦法來均衡人們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讓農、士、商、工四民交換各業的勞動成果(而互相獲益),這樣一年的收入誰也無法超越。因此交換各業的勞動成果而收入均衡。交換各業的勞動成果田野就得到開墾,奸巧之事不會發生。田野開墾則糧食增多,糧食多則國家富裕。奸巧之事不發生人民就會安定。富裕而安定,這正是成就王業的道路。
不生產糧食的國家要滅亡,糧食生產吃光用盡的國家僅能稱霸,糧食生產而又能食用不盡的國家才可以成就王業。糧食,是民生之本;糧食,是財用之本;糧食,是疆土之本。糧食一多,則天下的物產都來了。舜第一次率民遷徙發展農耕而建成邑,第二次遷徙建成大都,第三次遷徙建成國家。舜沒有采用嚴厲的刑罰和禁令,而人民都跟隨他。離開他必然受害,跟著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善于為百姓除害興利,所以天下人民都歸附他。所謂興利,就是有利于農業;所謂除害,就是禁害農業。農業發展則糧食收入增多,糧食收入增多則國富,國富則人民安于鄉居且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則雖改變他們的風俗和習慣,對他們驅使和調遣,甚至有所殺戮,人民都是不憎惡的。這都是致力于糧食生產的功效。人君不發展農業則糧食必少,糧少則人民貧困,貧困則輕視家園,輕家則容易外逃,人民輕易外逃則君令不能堅決執行,君令不能行則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做到必止則戰爭不能做到必勝,防守就不一定能做到穩固了。法令不能必行,禁律不能必止,出戰不能必勝,防守不能必固,這叫作寄生的君主。這都是不發展農業缺少糧食的危害。所以生產糧食是成就王業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務,是招引民眾的途徑,是治國的道路。





文章標簽:




相關閱讀

“巎巎字子山,康里氏”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符彥卿,字冠侯,陳州宛丘人”閱讀答案及翻譯
“許景衡字少伊,溫州瑞安人”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范杲字師回,父正”閱讀答案及翻譯
“羅通,字學古,吉水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有幫助
(0)
------分隔線----------------------------
?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老司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之 免费国产va在线观看视频
<sup id="oieau"></sup>
<samp id="oieau"></samp>
<samp id="oieau"></samp>
<samp id="oieau"></samp>
<object id="oieau"></o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