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 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邊塞是唐詩中習見的主題和題材,邊塞詩當然會在詩中使用一些邊塞地名, 包括當時的和過去的, 中國的和外國的,漢族的和非漢族的。在這方面,有一個值得加以探索的問題:在某些詩篇里所出現的地名,常常有方位、距離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的情況。 高適《燕歌行》詩序云:“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 作《燕歌行》以示適。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考張公即張守珪。據史,他曾多次大破契丹。詩篇就是以這些事實為基礎進行創作的。榆關即今河北省東部的山海關。碣石應當就是今河北省昌黎縣東南的碣石山。薊北,指薊州(今北京密云)以北。契丹故地在今內蒙古中部。張守珪從范陽(今北京)出兵和契丹作戰,取道碣石以出榆關, 征人思鄉, 則從薊北回首, 這都是符合當時情勢的。在這篇詩中,和上述三個地名發生矛盾的是大漠、瀚海和狼山。大漠和瀚海指今內蒙古中部到西部的沙漠地帶,它們位于契丹的西邊,按照唐人從沿海進軍的道路, 是不可能也不必要飛羽書于瀚海的。至于狼山,也就是狼居胥山,則更是遠在今內蒙古西部, 與契丹全然無涉。由此可見,后舉三個地名乃是用典而非寫實,即以漢人和匈奴作戰暗喻張守珪和契丹作戰。榆關、碣石等地名則是一個現實的系統,而瀚海、狼山等地名則是一個比擬的系統。但四句連貫而下,渾然一氣,只有細加尋繹, 才能使人感到在方位上有問題。 從文藝史實來看,作家們在其創作實踐中, 有意識地改變自然的或社會的生活真實, 并不是十分罕見的事情。因而我們所能看到的, 就不止于唐代邊塞詩中的地名有方位不合、距離過遠這種現象。沈括《夢溪筆談》云:余家所藏摩詰畫《袁安臥雪》,有雪中芭蕉。此難與俗人論也。為了要突出地表現袁安寧愿僵臥雪中挨餓,也不肯在大家都困難的時候去乞求幫助,增加別人的負擔這一主題,畫家實寫了雪景, 也寫了當地雪中所不可能有的翠綠色的芭蕉,以象征主人公高潔的品格,顯示出他在饑寒交迫的環境中,也沒有被困難壓倒的精神。這樣,就比只一般地去寫出雪中蕭條寒冷的景象,更加有效地塑造袁安的形象和表現作品的主題。 在《紅樓夢》里,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俞平伯認為“《紅樓夢》所記的事應在北京, 卻摻雜了許多回憶想象的成分,所以有很多江南的風光”。成為江南風光突出的表現的, 是櫳翠庵的紅梅花。第四十九回的回目是“琉璃世界白雪紅梅”,第五十回又寫了薛寶琴等人作《詠紅梅花》的詩, 并由寶玉去庵中向妙玉討了一枝梅花。但是,并不是人人都同意《紅樓夢》中存在著這些“回憶想象的成分”的。他們有的舉出許多書證,考出“北方亦可植梅”,企圖肯定這部小說在細節描寫上的絕對真實性??偟膩碚f,俞先生所言,“此等處本作行文之點綴,無關大體,因實寫北方枯燥風土,未免殺盡風景”,這是對的。若單就這兩回賞梅、詠梅而言,則它是作家所樂于描寫的眾姊妹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之前,有海棠社、菊花詩、螃蟹詠;在這之后,又有桃花社、柳絮詞。它們寫的是秋、冬、春三個不同的季節,在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情方面都顯示了各自的特色。按照曹雪芹的美學觀點看來, 在大雪以后放晴的天氣里,還有什么花木比盛開的紅梅更加鮮艷和吸引人呢?又還有什么安排比將雪中盛開的紅梅放置在那位外冷內熱的妙玉的修行之處更富于象征性呢?它不但使眾人賞雪賞花的興致受到鼓舞, 他們的生活情趣和新加入姊妹們行列的薛寶琴等三人的詩才得到表現,而且還進一步地暗示了妙玉和寶玉之間的微妙關系。因此,即使紅梅本非大觀園中所能有, 但在這兩回書里, 卻成為非有不可的事物了。 現在,我們應回到本題上來, 研究一下出現在唐人邊塞詩中的地理上的矛盾現象。唐代詩人們之所以不顧地理形勢和軍事行動的實際,使其作品中的地名出現互不關合的方位或過于遼遠的距離的情況,很顯然地是為了更突出地表現邊塞 這個主題。由于漢、唐以來,中國和外國、漢族和非漢族在相當長遠的年代和非常廣闊的區域里有過情況極其復雜、和戰都很頻繁的接觸,所以詩人們在反映當前事件的時候,就不能不聯想到歷史事件,在反映某一邊塞地區的時候,也往往會聯想到另一邊塞地區。作品中出現地理方面的矛盾現象,是和用典這一藝術手段分不開的。漢是唐以前唯一的國勢強盛、歷史悠久的統一大帝國;漢唐兩朝有許多可類比的地方。因而以漢朝明喻或暗喻本朝,就成為唐代詩人的一種傳統的表現手法??偟恼f來,唐人邊塞詩中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 乃是為了喚起人們對于歷史的復雜的回憶,激發人們對于地理上的遼闊的想象,讓讀者更加深入地領略邊塞將士的生活和他們的思想感情。既然古代詩人們不一定要承擔提供或繪制歷史地圖資料的任務,那我們欣賞這些作品的時候,也就無妨忽略這些“錯誤”了。 我們都知道,藝術的真實是根源于生活的真實, 所以在創作中,作家們應當尊重歷史和生活的真實。但是藝術又并非自然和歷史、社會的機械的翻版,它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一點一滴地都符合生活真實及科學要求。只有并不拘于現實中部分事實的真實性,才能夠獲得更高級、更集中的典型性。 (摘編自程千帆《論唐人邊塞詩中地名的方位、距離及其類似問題》)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高適《燕歌行》中的出現的地名大漠、瀚海和狼山在情勢上互相矛盾,方位、距離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 B. 從唐代邊塞詩人到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家,他們在創作實踐中常常有意識地改變自然的或社會的生活真實。 C. 王維《袁安臥雪》雪中芭蕉的景致并非機械地翻版自然和歷史,具有比完全寫實更為突出的藝術表現力。 D.《紅樓夢》中海棠社、桃花社有關情節寫的是眾姊妹的春季文化生活,表現了有關人物的形象特征。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唐人邊塞詩常出現的方位、距離與實際不符的情況影響了這些詩歌的藝術價值。 B. 高適《燕歌行》地名的方位問題不易被發現,展示了詩人高妙渾然的用典技巧。 C. 作者總體上認同俞平伯的有關觀點,并對俞平伯的觀點進行進一步論述和補充。 D. 作家的創作既要尊重歷史和生活的真實,又要不拘于現實中部分事實的真實性。 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文中劃橫線句子觀點的一項是(3分)( ) A.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長恨歌》) B.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C.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D.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 4.請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證思路。(4分) 5. 有學者在討論岳飛《滿江紅》真偽問題時認為:“以地理常識說,岳飛伐金要直搗金國的黃龍府,黃龍府在今吉林,而賀蘭山在今西北甘肅,南宋時屬西夏。這首詞若真出岳飛之手,不應方向乖背如此。”結合本文,評價前述觀點。(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 4小題, 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雪地獵狍 梁曉聲 當年我是知青,在一師一團,地處最北邊陲。鄂倫春族獵人常經過我們連,冬季上山,春季下山。連里的老職工、老戰士, 向鄂倫春族學習,成為出色獵人的不少。 北大荒的野生動物中,野雉多,狍子也多。所以有“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雉飛到飯鍋里”的夸張說法。 狍天生就是那種反應不夠靈敏的動物,故人們叫它們“傻狍子”。人如覺得別人傻,在當地會這么說:“瞧他吧,傻狍子似的。” 狍的確傻??稍偕?,它見了人還能不跑嗎?當然也跑。但它沒跑出去多遠,就會站住,還會扭頭望望, 仿佛在想——我跑個什么勁兒呢, 那人不一定打算傷害我吧?往往就在它望著人發愣之際, 獵槍響了……狍真的很傻,很少見那么傻的野生動物。 一輛汽車在公路或山路上開著,而一只狍要過路。車燈照住狍,狍就站在路中央不動了。它似乎想弄明白怎么回事,為什么那么亮的光會照住它?司機一提速,狍被撞死了。 我在北大荒當知青的六年間,每年都聽說汽車撞死狍的事。不但汽車撞死過狍,而且連拖拉機也撞死過狍。當年,團里有一批“東方紅”履帶式拖拉機, 即使掛到最高擋的5擋,又能快到哪兒去呢? 但架不住傻狍子愣是站在燈光中不跑啊。 狍的樣子其實一點兒都不傻,長得還很秀氣。狍的耳朵比鹿長一些, 眼睛比鹿的眼睛還大。公狍也生角,卻不會長到鹿角那么高,也不會分出鹿角那么多的叉兒, 一般只分兩個叉兒。狍不會碎步跑, 只會奔躍, 但絕不會像鹿奔跑得那么快,也不會像鹿躍得那么遠。狍雖是野生動物,但又顯然太缺乏“野外運動”的鍛煉。 狍,傻在它那一雙大眼睛。 狍的眼中,尤其母狍的眼中,總有那么一種猶猶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我這里將狍的眼神比作仿佛到了該論婚嫁的年齡,但仍然缺乏待人接物的經驗,因而每每陷于窘狀的大姑娘的眼神。這樣的大姑娘從前是很有一些的, 但現在不多了。狍發現了人,并不立即逃跑,而是引頸昂頭, 凝視著人。也許凝視幾秒鐘,也許凝視半分鐘甚至一分鐘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況下發現了人以及什么樣的人,人在干什么。狍對老人、小孩兒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 我在連隊當小學老師的兩年,小學的校長是轉業兵, 姓魏,待我如親兄弟。他是連隊出色的獵手之一。冬季的一天,我隨他進山打獵。我們在雪地上發現了兩行狍的蹄印。他俯身仔細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說,肯定是一大一小。我們循蹤追去,果然看到一大一小兩只狍。體型小些的狍,在我們的追趕下顯得格外靈巧。它分明是想把我們的視線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茨侵淮筢笈懿粍恿?, 我們也終于追到獵槍的射程以內,魏校長的獵槍也舉平瞄準了。那體型小些的狍,便用身體將大狍撞開,然后,它在大狍的身體前跑來跑去,使魏老師的獵槍無法瞄準大狍,連開了三槍也沒擊中。魏校長生氣地說:“我的目標明明不在它身上,可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 傻狍畢竟斗不過好獵手。終于,它們被我們逼上了山頂,旁邊是懸崖, 它們無路可逃了。 在距離它們只有十幾步遠處,魏校長站住了, 激動地說:“我本來只想打那只大的, 這下,兩只都別想活了?;厝r,我扛大的,你扛小的。” 他說罷,舉槍瞄準。狍不像鹿或其他動物, 它們被迫到絕處, 并不自殺, 相反,那時它們或目不轉睛地望著獵人,或凝視槍口,一副從容就義的樣子。那種從容,簡直沒法細說。那時它們的眼神,就像參加奧運會的體操選手,連出差池,遭到淘汰已成定局,厄運如此,只好聽天由命。某些運動員在那種情況下,目光不是也要望向記分牌嗎?那是運動員顯示最后自尊的意識本能。狍凝視槍口的眼神,似乎是要向人證明——它們雖是動物,被人叫作傻狍子,卻可以死得如人一樣有自尊,甚至比人死得還要有自尊。 懸崖邊上,兩只狍一前一后,身體貼著身體,體型小些的在前,體型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體擋住子彈,眼神中有一種無悔的義不容辭的意味, 似乎還有一種僥幸——或許獵人的槍里只剩一顆子彈呢! 它們的腹部都因剛才的奔逃而劇烈起伏。它們的頭都高昂著,眼睛無比鎮定地望著我們。體型小些的狍終于不望我們,將頭轉向大狍, 仰望大狍。大狍則俯下頭, 用自己的頭親昵地蹭對方的背和頸,接著, 兩只狍的臉偎在一起。 我心中頓生惻隱,正奇怪魏校長為什么還沒開槍,向他瞥去,卻見他不知何時已將槍放下了。 他說:“它們不是一大一小,而是夫妻啊。” 我不知說什么好。 他又說:“看,我們以為是小狍的那一只, 其實并不算小,它是公的??闯鰜頉]有?那只母的懷孕了,所以顯得大……” 我仍不知該怎么表態。 “我現在終于明白了,鄂倫春人不向懷孕的母獸開槍是有道理的??此鼈兊难劬?,人在這種情況下打死它們,是要遭天譴的呀!” 魏校長說著,干脆將槍背在肩上。 后來,他盤腿坐在雪地上,吸著煙,望著兩只狍。我也盤腿坐下,陪他吸煙,陪他望著那兩只狍。 我和魏校長在山林中追趕了三個多小時,魏校長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殺它們,甚至可以來個“串糖葫蘆”, 一槍擊倒兩只,但他決定不那樣做了。 那一刻,夕陽橘紅色的余暉漫上山頭,將雪地染得像罩了紅紗,兩只狍在懸崖邊相依相偎,身體緊貼著身體,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們兩個人的存在。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采用了“我”的視角。這是因為“我”親歷了狩獵的過程,近距離地觀察過兩只狍和魏校長,用心感知過這一切,“我”最方便把讀者帶進故事。 B.小說通過對一次雪地里窮追兩只狍而最終在穩操勝券時放棄的經歷的描寫,表達了人類對弱小者的憐惜和與動物共享地球這個家園的美好愿望。 C.作者在介紹狍子和寫被逼上懸崖面對死亡的兩只狍子時,都很細致入微地描寫它們的眼神,這是因為狍子的眼神讓“我”體察到了此刻它們的內心。 D.小說中最重要的兩個形象是公狍和老魏。長期以來,人們對狍子的認知就是“傻”,而老魏對狍子從窮追到放棄,是因為他對狍子有了新的認知。 7.關于文中的畫線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我不知說什么好”“我仍不知該怎么表態”,是因為“我”的心很亂,“我”很不愿意兩只狍子被射殺,但又不知道怎么開口說。 B.“魏校長說著,干脆將槍背在肩上。”這個動作,說明魏校長內心很堅定,他徹底放棄了獵殺狍子的打算。 C.魏校長坐在雪地里,吸著煙,望著狍子,因為他太累了:“我”也坐著陪著他吸煙看狍子,因為“我”也太累了。 D.夕陽橘紅色的余暉染紅了雪地,雪地上坐著放下了獵槍的“我們”,懸崖邊有眷眷相依的狍子,小說的結尾洋溢著濃濃的暖意。 8.魏校長對狍子從窮追到放棄,是因為隨著事態的發展,他對狍子的認知和情感發生了變化,請結合相關內容簡析這種變化。(4分) 9.小說在講述“這次”獵狍的經過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來絮談狍子的“傻”,談到它常常因為“凝視”而被射殺被. 撞死,揭示它“傻死”的根源在于“戒心不足”,這部分絮談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請談談你的理解。(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