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oieau"></sup>
<samp id="oieau"></samp>
<samp id="oieau"></samp>
<samp id="oieau"></samp>
<object id="oieau"></object>
?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習資料 > 初中語文試題 >

湖北省十堰市2023年中考語文試卷及參考答案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www.natalia-photo.com    發布時間:2023-08-15 17:14
湖北省十堰市2023年中考語文試卷
一、積累與運用(22分,1-5題各3分,第6題7分)
1.列選項中,詞語書寫與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醞釀(niàng) 貯蓄(chù) 秀頎(qí) 輕歌慢舞(màn)
B.娉婷(pīn) 蒞臨(lì) 箴言(zhēn) 相形見拙(chù)
C.喧騰(xuān) 游弋(yì) 云鬢(bìn) 孜孜不倦(zī)
D.修茸(qì) 緘默(jiān) 連翹(qiào) 根深蒂固(dì)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字音、字形的識記能力。需要學生在平時讀課文時,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注意讀音、字形,并注意在具體語境中體會讀音及書寫。
【解答】A.有誤,“貯蓄”中的“貯”讀作“zhù”,“輕歌慢舞”中的“慢”應為“曼”。
B.有誤,“娉婷”中的“娉”讀作“pīng”,“相形見拙”中的“拙”應為“絀”。
C.正確。
D.有誤,“修茸”中的“茸”應為“葺”,“連翹”中的“翹”讀作“qiáo”。
故選:C。
2.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棵樹、一座山,觀其精神實質,經過畫家思想感情的夸張渲染,意境會更鮮明。
B.校訓根植于傳統文化,傳遞的價值信念,契合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時代精神。
C.經過老師的點撥,我豁然開朗,一下就理解了這篇文章的內在邏輯和寫作特點。
D.他精心設計臺詞,苦練舞蹈動作,矯揉造作的表演獲得了大家的喜愛。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結合語境正確理解字詞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題,要弄清詞語的意義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詞語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結合具體的語境,理解字詞含義的變化,辨析作答。
【解答】ABC.正確。
D.有誤,矯揉造作:形容故意做作的行為,也可以用來形容不自然的舉止。是一個貶義詞,在這里不合語境。
故選:D。
3.(3分)下列選項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今年麥子的收成是幾年來麥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B.古老的東方大國不僅以卓越的智慧啟迪世界文明,更以海納百川的氣度擁抱世界文明。
C.鑿壁偷光、囊螢映雪,這兩個成語是中華民族熱愛讀書、敬重知識與學問。
D.我市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融入文明創建、文明實踐、文明培育,市民對綠色出行的認同感持續加強。
【分析】本題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見的病句類型有成分殘缺、搭配不當、語序混亂、結構混亂、語意不明、成分贅余等。先通讀所有句子,憑語感判斷正誤,如果不能判斷的,可以壓縮句子,看搭配是否得當,找出病因。
【解答】A.有誤,“收成”與“最好的一年”搭配不當,可將“一年”刪去;
B.正確;
C.有誤,缺少賓語,可在“學問”加“的代表”;
D.有誤,搭配不當,“認同感”不能“加強”,用“增強”。
故選:B。
4.(3分)根據語境,將下面各句填入橫線,語意連貫流暢的一項是( )
未來,人工智能會和人類搶“飯碗”嗎?這樣的擔憂有一定道理。 。但后來的事實證明,新興起的汽車行業擁有比傳統馬車行業多出數千倍甚至數萬倍的產值和工作機會。
(1)當年,汽車開始進入大城市并逐漸普及的過程中,曾經在數百年的時間里充當出行工具的馬車,面臨著“下崗”威脅。
(2)但若從長遠來看,就會發現,所有重大科技革命無一例外地都最終成為人類發展的加速器,促進了人的生活品質提高。
(3)回看科技史,劃時代的科技成果往往引發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工智能的確會對就業造成一定沖擊。
(4)每一項新技術的出現,都會同時制造出足夠多的新的就業機會。
(5)馬車被汽車取代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A.(3)(1)(2)(4)(5) B.(4)(3)(2)(1)(5)
C.(2)(3)(4)(1)(5) D.(3)(2)(4)(5)(1)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加強閱讀領悟能力的培養,具備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通過抓關鍵詞,抓中心句,句與句之間的連接詞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達順序主要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多種,其中邏輯順序最為復雜,有因果關系、層遞關系、主次關系、總分關系、并列關系。
【解答】(3)承接前文,說明人工智能對就業的沖擊,(2)(4)正面闡述科技革命的作用,(5)舉例說明,(1)引出后文,即:(3)(2)(4)(5)(1)。
故選:D。
5.(3分)下列選項中,關于文學與文化常識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B.端午節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這一天,人們有賽龍舟、吃粽子、插茱萸、掛艾草等習俗。
C.古人常用“家”或“令”稱自己的親屬,表謙稱,如“家父”“家母”“令郎”“令愛”。
D.《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故鄉》均出自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分析】本題考查文學、文化常識。文學常識廣義指涵蓋文化的各種問題,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學習慣。
【解答】A.正確。
B.有誤,“插茱萸”不是端午節的習俗。
C.有誤,“令”是一個敬辭,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
D.有誤,《社戲》,魯迅小說,收錄在其小說集《吶喊》中。
故選:A。
6.(7分)古詩文默寫填空。
(1)烈士暮年, 。(曹操《龜雖壽》)
(2) ,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定風波》)
(3)野芳發而幽香, 。(歐陽修《醉翁亭記》)
(4) ,奉命于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5)范仲淹《漁家傲》中,表達思念家鄉和功業未成的句子是“ , ”。
(6)《曹劌論戰》中“ , , ”的句子包含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做事要鼓起勁頭,一口氣干完。
(7)《春望》“ , ”一句,表達了杜甫因身處戰亂而渴望得到家人更多消息的心情。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我們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根據提示語句寫出相應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錯別字。理解性識記,注意結合語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壯心不已
(2)莫聽穿林打葉聲
(3)佳木秀而繁陰
(4)受任于敗軍之際
(5)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6)一鼓作氣 再而衰 三而竭(重點字:衰)
(7)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分隔線----------------------------
?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老司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之 免费国产va在线观看视频
<sup id="oieau"></sup>
<samp id="oieau"></samp>
<samp id="oieau"></samp>
<samp id="oieau"></samp>
<object id="oieau"></o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