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文閱讀(27分) (一)現代文閱讀I(7分) 把文化的燈火撥得更亮 ①世界讀書日前后,各種閱讀推廣活動舉行,大江南北,書香濃濃;天氣漸暖,全國各地的博物館、文化館、紅色文化遺址等人潮涌動,“文化游”廣受青睞;多地文化惠民演出季活動啟動,送戲下鄉、優秀劇目展演等,為人們送上繽紛文化佳宴。放眼神州大地,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高品質的文藝作品,為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一抹抹亮色。 ②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代十年,我國文化建設氣象萬千,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從建成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國家版本館,推進《復興文庫》等重大文化工程,到《覺醒年代》《山海情》《只此青綠》等優秀文藝作品不斷涌現;從“非遺熱”“考古熱”“博物館熱”等蔚然成風,到群眾歌詠、廣場舞展演、鄉村“村晚”等文化活動精彩紛呈……日益豐富的文化產品,不斷興起的文化風尚,見證著我國文化建設邁向新高度,推動著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再上新臺階。 ③2020年6月,農民工吳桂春在東莞圖書館的留言簿上寫下的感言,讓無數網友淚目。“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余生永不忘你”,這位農民工的“圖書館情緣”,背后正是不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帶給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重視文化民生,讓越來越多人得到了審美的享受、精神的滋養。 ④魯迅先生曾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只有把文化的燈火撥得更亮,才能更好照亮我們的前行之路。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文化的滋養、精神的支撐。文化建設是培根鑄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業。 ⑤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4月初,四川大涼山深處木耳小學的孩子們,寫下了一份“心愿書單”;幾天后,100冊愛心圖書從四川成都來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木耳山上,讓孩子們雀躍不已。一次跨越500多公里的書香傳遞,為孩子們探索更大的世界增添助力。 ⑥新征程上,大力推進文化建設,讓文化的燈火照亮每一個人,讓文化的力量啟迪每一顆心,一定能為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更豐厚的滋養,為國家的發展進步提供更強大的動力。 (選自《人民日報》2023年5月有刪改) 1.下列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第①段從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高品質的文藝作品談起,引出論題。貼近生活,自然親切。 B.第②段引用習總書記的話,強調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 C.第④段畫線句中的“任何時候”一詞,指代的是“船到中流、人到半山”之時。 D.第⑥段總結全文,呼應標題,號召人們大力推進文化建設,把文化的燈火撥得更亮。 2.文章第③段畫線句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3分) 3.請簡述第⑤段的論證思路。(2分) 【分析】文章第①段從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高品質的文藝作品談起,引出論題。第②段引用習總書記的話,強調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第③段通過引用農民工在圖書館留言簿上的感言,以個人的真實經歷來展示不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帶給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第④段引用魯迅先生的話論述了文化建設是培根鑄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業。第⑤段通過列舉四川大涼山木耳小學的孩子們的心愿以及心愿達成的事例論述了“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第⑥段總結全文,呼應標題,號召人們大力推進文化建設,把文化的燈火撥得更亮。 【解答】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 ABD.正確。 C.有誤,第④段畫線句中的“任何時候”并不指代“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時候,而是強調在現階段的新征程上,更加需要文化的滋養、精神的支撐。 故選:C。 2.本題考查論證方法。文章第③段畫線句列舉了感人的故事,通過引用農民工在圖書館留言簿上的感言,以個人的真實經歷來展示不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帶給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這是舉例論證的方法,這樣的論證方法能夠用情感和感同身受的方式引起讀者的共鳴,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3.本題考查論證思路。閱讀第⑤段可知,本段首先提出“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的論點。然后通過孩子們在四川大涼山木耳小學寫下的“心愿書單”,以及后來愛心圖書送到山上的事例,展示了文化對孩子們的成長和探索世界的助力。最后,通過這個具體的例子,強調了其意義:為孩子們探索更大的世界增添助力。 答案: 1.C 2.舉例論證。有力地論證了“重視文化民生,讓越來越多人得到了審美的享受、精神的滋養”這一觀點。 3.本段首先提出觀點“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然后通過列舉四川大涼山木耳小學的孩子們的心愿以及心愿達成的事例進行舉例論證。最后強調這一舉動的意義:為孩子們探索更大的世界增添助力。 (二)現代文閱讀Ⅱ(7分) 4.閱讀下面的四則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 【材料一】2022年3月,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公布,當年9月秋季學期,單獨設立的勞動課出現在了中小學生的課表里。 勞動教育必修課的獨立設置,有利于發揮勞動課程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對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體現新時代勞動教育要求、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教育部教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可以從四個途徑實施勞動教育: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 、在課外校外活動安排勞動實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勞動文化。 南京師范大學勞動教育研究院院長顧建軍認為,家長對勞動教育的參與和支持,除了體現在勞動過程中的適時適當指導外,還在于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的觀念。 (節選自《人民日報》2023年5月) 【材料二】為加強勞動教育,某校擬增設“種植”特色勞動課程。結合該課程,制定了學習方案。見下表。 學科 學科知識 “學科+勞動”實踐活動 可解決的種植實踐問題 化學 酸和堿 測量種植園土地的酸堿度 確定能夠種植的作物類型 生物 植物分類植株的生長 了解作物的基本特征觀察、記錄作物的生長變化 選擇適宜種植的品種授粉、剪枝、間苗、除草 語文 應用文寫作 撰寫種植日志 總結種植經驗 【材料三】2023年兒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育英學校,看望慰問師生,向全國廣大少年兒童祝賀節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學生農場,看到孩子們為西紅柿、黃瓜等澆水、松土、除草、授粉,總書記說,很多知識和道理都來自勞動、來自生活。希望同學們從“學農”中感受到農作的艱辛和農民的不易,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珍愛糧食、尊重自然的良好習慣。勞動,錘煉意志品質,增長學識才干,增強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陜北梁家河的七年,青年習近平同鄉親們一起開荒、種地、放羊、鍘草、挑糞、拉煤……從而“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 (節選自“學習強國”2023年5月) 【材料四】1950年至今,我國先后召開過16次表彰大會,共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3.4萬余人次。在2020年全國勞模表彰中,一線工人和企業技術人員占比已高達71.1%。 (節選自《人民日報》2023年5月))(2分) (1)對上述四則材料概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勞動教育必修課的獨立設置,體現新時代教育要求,有利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B.家長只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就能幫助孩子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的觀念。 C.“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識和道理不僅來自書本,也來自勞動和生活。 D.國家尊重勞動者。在平凡的崗位上,普通勞動者也能干出非凡業績,獲得表彰。 (2)根據材料二,請你推斷材料一橫線處的內容,并用簡明的語言表述出來。(2分) (3)某班開展以“學習緊張,勞動還有必要嗎”為主題的辯論賽,下面是反方辯手的辯詞,請你作為正方代表,結合材料進行反駁。(不少于兩個理由)(3分) 反方:我方觀點是在學習緊張時沒有必要參加勞動。其理由有二:一是學習任務重,沒有時間參加勞動;二是勞動不是必考科目,臨近考試時可暫時不參加勞動。 正方: 4.【分析】這是關于勞動教育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題。第一題考查內容理解與評析。第二題考查情景補寫。第三題考查發表態度和看法。 【解答】(1)ACD.正確; B.有誤,與【材料一】“家長對勞動教育的參與和支持,除了體現在勞動過程中的適時適當指導外,還在于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的觀念”表述不一致。 故選:B。 (2)根據提示“實施勞動教育”的三個途徑“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在課外校外活動安排勞動實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勞動文化”,結合【材料二】“‘學科+勞動’實踐活動”,可推知,答案為: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 (3)首先,根據反方的論點“在學習緊張時沒有必要參加勞動”,可確定正方的觀點為:在學習緊張時更有必要參加勞動。然后,根據反方的理由“一是學習任務重,沒有時間參加勞動;二是勞動不是必考科目,臨近考試時可暫時不參加勞動”可從勞動的好處、忽視勞動教育的壞處來闡述。注意語言簡明得體,還要注意字數要求。 答案: (1)B (2)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 (3)示例:我方認為在學習緊張時更有必要參加勞動。理由有兩個:一是勞動有助于緩解學習壓力,勞逸結合,學習效率會更高;二是勞動有助于我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夠培養我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動手能力、創造力和責任感等,從而促進我們在當代社會學會生存。所以,勞動雖然不是必考科目,我們也不應該忽視勞動技能的學習和鍛煉。 【點評】解答觀點表達類題目,首先要表明觀點,觀點要正確鮮明,再闡述理由,表達要合乎情理。 |